2016年11月,有幸踏上北京這個城市的土地。80後的台灣世代,初初對北京的感受是驚奇與訝異。路途中,聽著不同世代的旅伴訴說他們對北京的感受,歸來後記錄下不同世代所見所思,夢迴北京,完整的不完整的,都歷歷在目。
90 看北京:現實
對於北京印象,我想不少人承接的訊息是來自於中國戲劇。我們穿梭在大把大把的中國古代劇與現代戲劇之中。當你將故宮、天安門廣場固著在歷史的愛恨情仇中,即會忽略中國早已跳脫,將過去翻轉成一個嶄新的開端。當你沈溺在戲劇裡,有沒有發現中國的這些製作人,大把大把的知識、銀子撒下,用的是精緻、扎實橋段,佈出一個景、一個幕後製作者想要你看到的景。中國製作人已然導引你的思緒,而我們卻停留在原地。
80 看北京:衝擊
親眼所見的北京機場,一開始就為我們上了大大的一課。幅員廣大、科技進步的北京機場,與我想像的有些不一樣,或者说,完全顛覆我心中所勾勒出來的更壯觀。縱使中國這塊土地本就地廣,足以容納數座機場,北京機場作為華北地區的交通命脈,或為中國政經核心迎接西方文化的大門。北京機場的延伸是中國影響力的蔓延,人們進到機場,接著停留在北京、或者奔向其他國度,就體會現代中國的影響力與包容力。
70看北京:實用
70年代穿梭在兩岸的情感糾結之中,是不是一件兩難的事。只不過,這兩難來得又痛又甜。
商人經商、舊人尋舊,光看這個陣式,不難猜出70年代應是台灣踏上中國土地的大宗族群。縱使歷史恩怨就發生在這個世代的族群身上,為求生存與尋根。翻轉自己的思維,一切以實用為考量。胡同也好、大廈也罷,他就是一個你要在這耕耘的地方。過去重要嗎?或者重要,但70年代聰明的讓過去停留在過去,未來才是可以掌握的。
50-60看北京:儀式、體驗與感受
同行旅伴告訴我,他們這個世代的人總有的想法,是一定要來看看天安門廣場,看看影響他們父母既深也重的場景,縱使他們未曾在這塊土地生長,但從父母口中所勾勒出的家鄉,親眼來看看總是好的。看到了,也就落下心中的一個惦念,一種一生中必定要執行的一個儀式。
那日在中國故領導人的大牌坊下,我默默站在旅伴身後,看著他眼裡那些情緒交疊,感慨、懷念、熟悉、陌生,時間與那些我無法體會的情感一下凍結起來,刻在當下,而後慢慢散開。
21世紀看北京:紛擾何來?
與21世紀後的孩子討論兩岸戰爭,多數會睜大眼用訝異或不解的眼光盯著你看。
卡式台胞證、直航、實名制購物,頻繁的學術經濟與人文交流,加之戰爭並沒有任何的實質需求,縱使21世紀世代沒有任何的包袱或枷鎖,他們用豁達的眼光看兩岸。
放下、翻轉,沒想到這趟北京之旅,穿梭不同世代的思緒之中, 帶給人很多意想不到的想法。夢回北京,时光,讓人忍不住要感嘆,也讓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