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畫家史忠貴 教授

  ”這個字,本身應該是一個距離當今這個世俗社會非常遙遠的精神所在,但是近年來不知為什麼“禪”這個字竟然一下子成了當今最為時髦的時尚標誌。

  在我們眼前,明明是心浮氣躁或投機善變的畫家,卻偏偏要在作品裡裝深沉,畫些孤松斜陽下的悠閒老者,雪原蠻荒處的孤獨怪石之類,再題上一段半生不熟的有關“禪”的長短句式,以顯示其作品的上乘;本身學養就不太入流的作家,也要故意將文字著墨於靈山碧潭,在曲徑通幽處大發不食人間煙火的感歎,時不時的還無病呻吟地炮製大碗大碗的所謂心靈雞湯,有意灌醉那些涉世不深的男女青年;所謂成功人士或闊卓之人也言必論佛道,還十分在意的要戴上體大醒目,且價格不菲的佛珠玉飾方顯另類超群;甚至在中文書店裡也偶爾會聽到半吊子女生嚷嚷著還是梵文書籍讀起來更有味道之類的“歎息”……。

  面對凡此種種的喧鬧與矯情,有時真的會讓人產生極大的錯覺: 究竟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呢,還是東風無力被西風?但平心靜氣地用理性判斷後結論非常清楚:此時東風並沒有壓倒西風,這只是心無歸路、道德淪喪、社會失衡以後的瞎起哄……。

  或許是某種因果關係的呈現?或許是要我們有更大的智慧去釋然……,我想有必要說說什麼是“”。

”, 從表面看是一種基於“”的行為;從宗教的角度看,人心“”則可生“”,古代的智者更有“寧靜致遠“之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禪”更像是一種生命與生活的智慧。通過“禪”我們能夠由外向內漸漸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活出美滿的人生。

  根據國際靈學專家向立綱先生在《活靈活現》叢書裡解讀的靈學真相,“”是二十一世紀自然與心靈、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溝通的智慧;禪的宗旨就是順天理、盡人事;積極進取,圓融實幹,活得快樂,活得實在,做好自己的智慧。

  禪境何求?無它,唯心也!法門何在?向內求解,心的領悟很重要。心要有所領悟,首先必須明白我們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萬事萬物都是以有形與無形合一而存在的;我們生活所接觸的方方面面都是有形與無形作用的結果。我們的生命,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有形的,但是靈魂住入其中卻是無形的;人的言行舉止是有形的,但思想、思維卻是無形的。誰重要?當然無形的重要呀!胚胎形成如果沒有靈魂的就會死掉;人如果沒有思想,就會是植物人,如果沒有靈魂就不能成其為人對吧?其實,用我們人類已有的知識已經可以很好的認知,和領悟有形與無形的存在,更明白無形的力量要比有形的作用大得多。

  比如:現存世界的所有建築、所有的有形的存在,如果沒有地心引力這個無形存在的作用,所有的現實的存在能夠相對靜止嗎?

  又如:聲音有能聽到與聽不到之分;物體有能感知與無法感知之別;光線有能看見與無法看見之差。這就是有形與無形的共生、共存的現實。即使在有形的世界裡,因為距離的存在,視覺一定有相應的盲點,不能因為你人在中國眼睛看不到美國就去否認美國的一切現實的存在;因為體積的存在,知覺相應的盲點也必然存在,不能因為物體小到我們的感官無法感知就武斷地去否認其存在呀?恰恰在這些顯而易見的客觀存在面前,我們許多人盲點很多,無知無畏、狂妄自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說這些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面對有限感知與無限存在時要謙虛、要敬畏,不能因為自己無知就可以簡單地否定客觀的存在。面對天地自然,謙虛和敬畏才能使我們生長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謙遜和敬畏真是人生第一美德。這種態度如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內心生長出來的話,其實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一種哲學的大智慧了。當我們能夠真正明瞭有形與無形,有限與無限是客觀的存在,我們就很容易獲得內心的平衡。能夠把握平衡心就會自然平靜,平靜得如同鏡面一樣就可以更加客觀地面對這個世界……。

  有了如此的認知,才能明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所以可以時時更新恒久不衰;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所以為非作歹苦難不斷。

  才能謙遜地從“滿招損,謙受益”;“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順天理,盡人事”;“知足者常樂”等等這些古訓中咀嚼出人生的大智慧來。

  禪境何求?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心心是佛……。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決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