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功能醫學與一般科 許醫師

「為什麼我兒子的鼻涕這麼濃這麼多?怎麼那麼久了還沒好?」
「我的痰好多,好黃,怎麼會這樣?」
「我的感冒好像好了,又好像沒好,肚子老是漲漲的⋯⋯」
「為什麼我最近一直覺得火氣很大,身體熱熱的,可是量體溫卻沒發燒?」

  門診中常聽到病人這樣抱怨,此時若仔細去詢問患者的飲食,就會發現一些端倪,如果注意一下飲食,對身體復原會更有幫助。

讓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素問》第九卷《熱論》裡的一段古文: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這段古文的大意是說,經過一場熱病之後,常常覺得沒有完全復原,像是有些殘存的熱還沒去除,為什麼呢?是因為生病發熱較重的時候還強迫進食。
  一般常認為生病後身體虛弱,要吃「好一點」才能快快痊癒,沒想到有時候會收到反效果。
  臨床上常見到有些發燒或是發炎較嚴重的患者,在吃了比較黏膩、油膩、甜食或是肉類太多的食物之後,發燒或是發炎不容易消退,病程因而延長,或是沒幾天症狀又再回來了。
  古人留下了「食復」這個智慧告訴我們,熱病之後飲食上需要注意和照護,並不適合想吃什麼就隨意吃。

從現代功能醫學怎麼看這個問題?

  腸道在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下,會吸收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對於不該進入身體的物質則會被阻隔在腸道的空腔中(嚴格來說,腸道內是屬於身體外),最後隨糞便排出。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注意到腸漏症,這個名詞表達了「漏」,發生在「腸」,腸漏症就是因為腸壁的通透性增加造成不該進身體的物質「漏」進來身體內所引發的症狀,腸胃的血流會匯集到肝臟,淋巴匯流到胸管再流進左內頸靜脈和左鎖骨下靜脈,再進入肺循環,影響不只是在腸道,可能造成全身的效應。
  在腸胃炎、腸胃感染、身體承受較大壓力、不良的營養狀態、來自外來或內在產生過多的毒素、高油脂的不良飲食、食物過敏、胃酸不足消化不良、不當使用退燒消炎止痛藥等等的情形下都可能造成或是加重腸漏的表現。
  在腸漏發生時,腸道中沒有完全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質或是病菌所產生的大分子毒素脂多醣滲透進入身體的機會大增,引發免疫系統作動而產生發炎反應,這也是近來流行的醫學名詞”metabolic endotoxemia”(代謝性內發毒血症)和”postprandial endotoxemia”(飯後內發毒血症)的一種表現,這影響範圍是全身性,程度可大可小,長期可能導致多種全身性的疾病。
  在身體虛弱復原力較差,發燒或是發炎比較明顯的病症下,腸漏現象的風險原本就比較高,如果再加上必要或是非必要的藥物的使    用,腸漏的風險更高。身體自癒能力比較差或是常常處在反覆生病的狀態下,身體還沒有完全復原,不當或是過早吃黏膩、燒烤、甜食、油膩(特別是反式脂肪)或是肉類太多的食物引發發炎狀態無法改善,這也就說明了黃帝內經中歧伯所說的:「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的「食復」的現象。
  在發燒或發炎性疾病復原初期,建議減輕腸胃道的負擔,不要過早進食黏膩、燒烤、甜食、油膩和肉類太多的飲食,原則上是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之後再嘗試回歸到一般的飲食。一般腸黏膜細胞的再生週期約3到5天,腸道黏膜的再生並不是同步進行,整個腸黏膜的更新則需要2-3週的時間。
  所以復原期的調養建議從一週到三週的時間,依照個人體質、復原能力和患病的嚴重程度而不同,可以和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注意事項。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決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