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DaisyCode
這一次DaisyCode 的法國盛夏之旅整整持續了一個月,我們從巴黎出發,先到偏西,然後到偏中,再到偏南、偏西南,最後再從偏東回到巴黎。
也許是在路上的時間太長,就在旅途進行到一大半時,我們的頭腦裡情不自禁地出現了兩個小人。
一個說:就喜歡這種一直在路上的感覺!
另一個則說:可是我好想旅行趕緊結束然後回家!
雖然體悟來自這一次旅行,然而頭腦中兩個小人因為想法完全相反而打架的畫面卻常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想買又不想買這個;
想吃又不想吃那個;
喜歡又不喜歡這個人;
想但也不想和人互動;
____________;[ 此處專門留給你來繼續填空:) ]
……
20世紀初有一位叫做歐仁·布勒雷的心理學家對這種矛盾的情緒做了以下定義:
對同一件事產生出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例如:又愛又恨),或兩種完全相反的意願(例如:又想又不想)。
那麼,我們可以又愛又恨,又想又不想嗎?
矛盾的情緒可以同時存在嗎?
其實對這個問題提出問題的不止你我,還有從古至今,從文學家到藝術家、從心理學家到腦科學家,從考古學家到人類學家……的各種專家。
他們紛紛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對這個捉摸不定的現像做出了研究。
最後他們得出了驚人相似的結論:
矛盾的情緒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旅行中“一邊非常Enjoy旅行帶給我們的自由和輕鬆,同時也想要結束奔波,回歸到規律安穩的生活裡”的矛盾情緒是:
正!常!的!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向內心的兩個小人張開雙臂,接受它,擁抱它。
可是,為什麼仍然有99.99%的人依然無法接受自己有矛盾的情緒呢?
其實,那都是我們的大腦惹的禍。
怎麼說?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懶惰,並且非常的懶惰,所以它不喜歡複雜的事情。
也就是說,當大腦遇上既不一致又錯綜複雜的矛盾情緒時,它的應對方式便是簡單粗暴地:
假裝沒看見。
徹底無視這種矛盾情緒的存在,否認這種既A又B的矛盾情緒的存在。
這樣做的後果只有一個:
選邊站。
要么A,要么B。
要么愛旅行,要么恨旅行;要么愛你,要么恨你。不可能既愛旅行也恨旅行;或者既愛你又恨你。
於是,這就成為了讓人類“抓馬”的罪魁禍首。
然而——
存在即是合理。
既然矛盾的情緒自古就存在,那麼它一定有它的意義所在。
這也是人類得以不斷進步的原因之一,那就是能從每一個境遇裡總結出它存在的意義,並找出面對它的方法。即使面對矛盾的情緒也不例外。
矛盾的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也在他的《人類簡史》一書裡提到:
人類的發展從古至今一直伴隨著種種矛盾,雖然它給人類帶來了製約,可同時也讓人類得以發展。
也就是說,雖然矛盾的情緒讓人“抓馬”,但它在折磨我們的同時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機會——
了解自己。
所以當我被矛盾情緒A和B佔領時,我會默默問自己:
在我對旅行的“又想繼續又不想繼續”裡,我想繼續的是什麼?不想繼續的又是什麼?
在我對你的“又愛又恨”裡,我愛的是什麼?恨的又是什麼?
在我對這個東西“又想買又不想買”裡,我想買的是什麼?讓我卻步的又是什麼?
……
當我坦誠面對我的矛盾情緒A和B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的大腦不再替我選邊站,而是讓我看清了A和B分別所代表的意義,了解了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的自己究竟需要什麼。
最後長話短說一下
《道德經》裡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眾生。
“二”其實指的就是陰陽兩極。
也就是說生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陰陽對立的兩極。
既然生命的本身就是一個由陰陽對立所構成的矛盾體,那麼世間還有什麼事能逃脫這個定理?
何況人的內心。
不過——
《沉思錄》的作者、有“哲學家皇帝”之稱的馬爾庫斯·奧列利烏斯也曾說:
事情的本身並沒有好壞,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才是關鍵。
矛盾的情緒也一樣。
矛盾的情緒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如何面對它才是關鍵。
所以;當你產生矛盾的情緒時,你是要把它變成褒貶自己或他人的工具?還是把它看做是一個自我認識的機會?
你自己說了算。?
·
·
·完·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