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醫師

「脾司運化,主肌肉、四肢,與胃共為表裡,能『升清降濁』」。在中醫的概念裡,脾是後天生化氣血的重要臟腑,就是我們飲食入胃,脾是能夠將食物分解運化,變成人體能夠使用的能量,以及幫助將營養與能量單位引入細胞,而使細胞能夠充份運用,同時也是人體氣血升降的樞紐!中醫的脾臟功能,接近於一般我們認識的脾臟與胰臟的內分泌功能,如果有看上一篇的「何為腎虛」就會明白。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的蓄電池;而脾,這個後天之本,則是充電器。人體這個大機器的運作,能量來源就是由脾與腎兩臟來「續與放」。

我們要如何理解這個身體的充電器—「脾」呢?如果把食物比喻為電,那就比較好理解了。食物下肚就好比接上電源,而不同的食物,則擁有著不同的電壓與電流,脾這個充電器,就具備著將輸入的電流與電壓,轉換成能被人體利用的適當強度。如果充電器故障,就會出現充電不足等的症狀;如果輸入的電源過強或過多,就會造成充電器的故障,並且使得機器出現損壞。因此,「飲食」對脾胃有著直接與重大的影響。

脾虛在中醫來說會出現以下症狀:虛弱無力、飯後腹脹、便溏(便不成形似溏泥)、臉色暗黃或蠟黃,唇色黯淡或淡白。

脾虛會出現的相關病症:

脾臟主升清,如果升清的功能失常,身體的氣血能量就沒辦法順暢的帶到頭部,因此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的症狀;脾氣虛則無力推動可出現低血壓;或因脾虛而氣血機能失常造成的高血壓症狀。而月經跟血是息息相關的。月經病症多半離不開肝,而脾為血之源,能透過升清來固攝血液,所以如果脾氣虛弱的人,則多半可見月經先期或月經量少,面色多半是淡白或蠟黃。

 脾主肌肉,因此肌肉的力量跟飽滿與脾有直接關係。這一點也跟我們胰臟分泌的胰島素與肌肉的關係有很多雷同之處,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出現的肌肉無力與消瘦,都跟脾虛有關;脾主運化,如果脾虛容易食慾減退、腹脹, 以及出現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狀;而運化失常,營養不能被正常代謝,因此容易形成脂肪或是痰液水濕而造成虛胖與便溏;若便秘,則為水濕代謝失常的症狀。

為什麼會脾虛? 脾虛的原因有很多但多半是源自於以下三個原因:

過勞

過勞最傷中氣,就是脾胃的能量。你的工作如果常常過度勞動,或是說話過度,由於沒有好好休息,就較容易出現脾氣虛弱的症狀,感覺氣短、乏力、食慾不好。

飲食不當加上缺乏運動

現代人的飲食多元,又特別精緻化,使用的糖分與化學調味料,往往超過我們身體所能運化的。加上過度食用生冷與辛辣的食物,這樣的長期超負荷,脾臟就會慢慢變弱。脾虛生痰,所以因為飲食而傷脾的人往往就會有痰多與虛胖的症狀。運動能行氣,幫助代謝,飲食的不當再加上缺乏運動,就更容易出現脾虛與過多的脂肪堆積。

壓力與情緒

憂鬱跟鬱悶最傷脾胃。憂鬱或鬱悶時,身體的氣血機能就不順暢,整個身體最先出現的症狀就是沒食慾或暴飲暴食。長此以往,也會慢慢損傷我們人體的重要充電器。


出現脾虛的症狀要怎麼辦?

脾虛的開始與演變,大致上是由氣虛先開始。也就是要健脾益氣。在飲食上要先做調整,減少吃太甜太油膩,並且不要暴飲暴食與避免生冷飲食。如果濕氣不是太重,可以喝點山藥粥;如果濕氣較重,那在健脾的同時需要去濕。相信大家都聽過喝薏仁水能排濕,但如果是脾氣太虛的人,單喝薏仁水可能會太過涼性或利水太過,可以把生薏仁炒到微微的焦黃後再煮水喝,也可以加點薑跟黃豆。

民以食為天,我們的脾胃一定要好好保養,一般人在剛出現症狀時,若能及時調養就能較快的恢復。如果拖得太久,容易出現其他臟腑的失調與痰濕的堆積;而運動也能加強循環,所以適當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

中醫小知識:

✺便溏:拉稀、大便不成型。

✺痰濕體質:水液代謝異常,體內容易發炎。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