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瑋佳醫師

「醫生,我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很想吃東西,明明已經吃很多了,卻老是吃不飽的感覺⋯⋯」

許多人應該有這樣的經驗,中午吃了一頓大餐,以為可以晚餐就不用吃了 ,結果晚餐時間又開始肚子餓了; 或是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半夜肚子又開始咕嚕咕嚕叫,很想再來碗泡麵解解饞; 老是吃不飽,怎麼吃都很快就餓了,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是因為勞動快速消耗熱量,而容易餓,是可以理解的,但現代大多數的人體能的消耗往往趕不上攝取進來的熱量,活動量不大,卻一直想吃,甚至不吃東西就開始頭暈手抖情緒不穩,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來談談身體對血糖的調節。血糖的穩定對身體而言非常重要,大腦無法自製葡萄糖,如果沒有血液不斷的供應,大腦本身的庫存根本撐不到幾分鐘,其它的器官也是,多仰賴血液運送的葡萄糖來維持運作,如果血糖不足,身體就會開始挖東牆補西牆,在我們意識到低血糖之前,早已開始層層的運作,為的就是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血糖不足時,身體作何反應?

首先,降低周邊組織對血糖的利用,把血糖保留給最重要的部位(大腦、神經、內臟⋯⋯),同時,把身體之前庫存的葡萄糖(肝醣)釋放出來,並且呼叫肌肉和脂肪準備好備用能源(乳酸、丙酮酸、生糖胺基酸、甘油…), 萬一肝醣不足時,可轉化為葡萄糖來使用。身體庫存的葡萄糖主要是以肝醣(glycogen)的形式貯存。顧名思義,肝臟是肝醣最主要存放的地方,不只有肝臟,其他例如肌肉、紅血球⋯⋯也都有,不過肝臟最大方,它的肝醣可以分享給其他組織利用,所以肝臟貯存肝醣的能力非常非常重要。耐不耐餓,跟肝醣的存量有很大的關係,存量愈低,就必須透過其它的機制來拉升血糖,否則就很容易感到飢餓,老是想找東西吃。一般而言,肝臟貯存的肝醣大約可以維持八個小時的血糖,但很多情況之下(運動、生病、脂肪肝⋯⋯),沒辦法用這麼久,這個時候身體會啓動我們的腎上腺素甚至腎上腺皮質素,把原本準備緊急狀態下使用的資源拿來拉高血糖。如果發現血糖還是很難拉升,我們就會開始很餓、想找東西吃。

1.      不要餓太久:餓太久對身體是很大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已經够大了,不要再讓低血糖成為身體的壓力來源。最好可以2到3個小時補充”一點”好的碳水化合物,如南瓜、地瓜、馬鈴薯、水果等。

2.     餓的時候,食物的選擇很重要,好的碳水化合物是比動物性蛋白(肉、奶、蛋…)更好的選擇。這裡不是要大家吃素的意思,想吃的時候可以吃一些動物性蛋白,和把動物性蛋白當成是健康的食物是兩回事,餓的時候吃顆蘋果或一條地瓜,是比吃兩顆水煮蛋更明智的選擇。

3.     好的碳水化合物指的是原型食物中所含的醣,如未加工過的蔬果、根莖類、楓糖、生蜂蜜等,這些食物中的醣在被吸收的過程中,會同時帶給身體許多珍貴的其他營養素,這些不是麵包、蛋糕、餅乾…中所含的精緻糖和澱粉可以相比的。

4.     想要抗老化,就要有「好心肝」: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更重要的是,照顧好肝臟,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慢慢餓壞肝臟,也會使人快速老化。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