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黎艺术·心灵作家:Amie
投稿時間:2017年12月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美國電影裡對於成功人士的描寫是“沒時間吃飯”;而在法國電影裡,卻是另一番畫面:越是高大上的人是越有時間享受美食的人。

是的 —

美食在法國的土地上擁有著哲學高度的名望,享受著國王級別的待遇,因為它具有一種形而上的絕對精神高度。在法國,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都體現著“享受人生,活在當下”的人生哲理。因為法國人清楚地明白只有“當下”才最實在。

“享受美食”成為了法國人貫徹他們人生哲理最腳踏實地的方式。

當其他國家的人僅用十幾分鐘就塞飽肚子,並且一邊進食還一邊思考著事情的時候, 法國人則是首先悠哉悠哉地欣賞菜單,然後再不緊不慢地和身邊的人各自抒發一下今天的所見和所感,最後再來決定哪一樣菜色比較適合此時的心情。感覺餐廳裡用餐高峰時期的鼎沸、服務生的不耐煩、自己和別人的飢餓都和他們無關。

這種超然就像是他們對於遲到的態度一樣:既然已經來不及抓住時間,那麼乾脆慢慢來。

法國人對於美食是尊重的,也是認真的。在傳統的法文裡,美食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恢復自我元氣”的。詩意版本的解釋就是:

把自己虛弱和疲憊不堪的身軀浸淫在這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徹底忘記煩惱,忽略一切,用心去感受食物所帶給自己的能量、力氣、希望和愉悅。

整個就是一個身心靈的療愈之旅。

誰說中法文化難以溝通?

難怪林語堂先生會說:

“人世間倘有任何事情值得人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關於食物問的態度,在歐洲可以英法兩國為代表。法國人的吃是熱烈地吃,而英國人的吃是歉疚地吃,中國人就其自謀口服而論,是傾向於法國人的態度的。”

是的,“吃”的確是一個態度問題,並且中國人和法國人絕對屬於同道中人。

法國是歐洲美食最為發達的國家。它的形態最多,樣式最齊全,特色最突出,範圍也最廣泛。根據地區的不同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裡到外的的美食各有千秋,例如:

勃艮第的燉牛肉、洛林地區的豬肉餡餅、阿爾薩斯的肉丁奶酪餅、南部的什砂鍋燉肉、布列塔尼的可麗餅和蘋果酒、西南地區的烤比目魚、圭亞那的煙熏雞肉、西部旺代的蔬菜燒肉、波里尼西亞的椰汁姜炒蝦、科西嘉的醃香腸、法國中部的白菜包肉餡餅、漢斯的小香腸、東部地區的土豆肉丁餅……

另外還有至今令法國人無法知道答案的未解之謎,例如:

究竟是發源於勃艮第還是諾曼底的傳統秘製燉小牛肉;不知產地應該是阿爾薩斯還是香檳大區的葡萄酒燉雞肉;還有無從考究始祖的蔬菜燉羊肉,等等。

唯一知道的答案是:它們擁有共同一個國籍

對於把“美食”列入文化遺產的法國來說,歐洲其他國家根本夠不上“美食”這個資格,頂多就是用於填報肚子的食物,而已。比如:德國似乎只有啤酒和香腸;瑞士好像只有奶酪火鍋;比利時彷彿也只有巧克力拿得出手;西班牙只有海鮮飯和桑格利亞果酒;英國祇有培根肉;意大利稍稍好點,不過也只有披薩和通心粉;荷蘭暫時還未發掘出任何代表作…… 所以法國人對於不懂青蛙腿精髓的英國人完全是鄙視中流露著憤怒;對於不解蝸牛美味的外國人簡直就絕望中伴隨著同情;對於不知紅酒搭配奶酪幸福滋味的亞洲人幾乎是惋惜裡夾帶著憐憫。他們認為不會做菜的人是悲催的,但是比這個更加悲催的則是不懂享受美食!

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都堅信“飯桌上的交流會尤其順暢”,對於這兩個民族來說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吃”絕對是國民級別的頭等大事。在法國人眼中,美食具有一個神聖無比且高尚不可替代的使命,那就是:為相聚一起用餐的人營造一個幸福溫暖、悠閒和諧的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中,人們可以忘記煩惱,遠離憂愁,在一個超有愛的環境中盡情地忘我地享受當下。

在這樣的祥和中,人們也可以卸下自我保護的外殼,多了一份人性的美好,看待周圍的目光也比柔順謙和了許多。如果這時候可以再加上幾杯葡萄酒的滋潤,那麼世界立刻被大愛所包圍;要是此時再順勢加入另一道重要的調味料,那麼法國美食就更是可以讓身心靈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淨化和昇華,這道神奇的調味料叫做交談。

法國人有一句俗語:缺少暢快交談的餐食是食之無味的。

所以說,傳說中歷時至少四個小時的法國大餐也不僅僅是因為“宰相胃裡能撐飯”好嗎?

 

★本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絕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