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畫家史忠貴 教授

史忠貴2018年9月瑞士日內瓦個人畫展紀實視頻資料

2018年9月史忠貴應邀第六次赴瑞士日內瓦藍錨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期待,使畫家與藏家、觀眾們的見面變得無限的溫暖:
一位瑞士母親將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深情的贈予史先生,這其中的故事讓當事人情不自禁的感動得淚流滿面,在場的所有人也被此深深地感動……

時間需要回到2009年,當時全球經濟危機過後,富足的瑞士人手頭同樣已大不如從前寬裕,但是對於能夠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熱愛生活且有藝術品味的人們依然還是熱情踴躍、初心不改。
這位母親及其全家都是史先生繪畫的“特粉”,當時出於經濟的考慮,全家三代五口人曾就為對史先生的作品如何三選擇一購藏三度表決,甚至兩次專程請畫家到家裡協助權衡,最後小兒子托馬的心怡成為現實。而後多年,史先生的那一幅題為《沒有陰影的精神家園》的作品幾乎陪伴了托馬整個幸福的童年……

托馬的故事”的封面,特別採用史忠貴的作品《沒有陰影的精神家園》

據母親講:托馬很乖且很有詩意,對藝術有著天生的敏感,經常是既愜意又滿足的端詳著史先生的畫,靜靜的長時間遐想……後因托馬突遇偶然去世,媽媽在痛苦中將托馬與藝術結緣、幸福成長的只言片景鑄成鉛字出版成書。
也可以說這是用淚水將思念粘成了另一種感染人的“沒有陰影的精神家園”的長卷來與世人分享…..

托馬的故事的主人公:托馬

藝術的迷人之處在哪裡?在於靈魂的潔淨所點亮的精神之光會給人的無限溫暖;在於藝術家對美的著迷所鑄就的殉道精神在與命運抗爭中顯現的精誠。

 面對虛偽迎合盛行,巧說逐利亂心,歷史更需要冷靜的思考者而非投機取巧的應聲蟲。站在本應是沒有陰影的精神家園的廢墟上,或許孤獨的行吟者才是後來人考古發掘的真正對象。

繪畫不是科學,雖然不需要絕對和完美,但必需要情感的真摯與發自內心的感動!

現在的中國,人們渴望我們的繪畫藝術要真正崛起且受人尊重,怎麼辦?我以為完全沒有必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更不要以為學著老外的腔調,弄些自己搞不懂同時也不讓別人弄清楚的玩意兒,貼些嚇人的標籤,甚至動有資本去哄抬拍賣指數就能夠叫外國人五體投地?
那隻會被人視為是一種鸚鵡學舌式或雞鳴狗盜的幼稚而已……

借用科學上的一句名言:原點錯了,一切推理與求證都是荒誕和無意義的。藝術的原點是什麼?情感的真誠!


★本文內容版權所有, 對於任意翻印、剽竊、抄襲、轉貼;將訴諸法律途徑,決不寬貸。